在天宮二號圓滿完成兩年在軌設計壽命之際,9月26日載人航天工程應用成果情況介紹會在北京召開,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多位專家介紹了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進度,以及空間站作為“國家太空實驗室”的具體作用。
根據飛行任務規劃,空間站工程分為關鍵技術驗證、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
去年4月,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為標志,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收官,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任務——空間站工程全面展開,中國正式邁進了“空間站時代”。
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說,根據飛行任務規劃,空間站工程分為關鍵技術驗證、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。其中,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安排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、試驗核心艙發射等6次飛行任務;空間站建造階段安排了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發射等7次飛行任務。
林西強說,空間站任務階段的首次飛行——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已經明確了搭載載荷,下發了技術要求,首飛計劃原定于2019年上半年實施,但由于受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影響,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將有所推遲,具體實施時間有待與相關部門協調后明確。
林西強介紹說,正在研制建設的空間站,艙內、艙外均可支持開展空間應用,而且載荷可在軌更換。艙內將安裝多個科學實驗柜,每個實驗柜都是一個小型的太空實驗室,支持一個或多個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。艙外將設置若干暴露平臺,在平臺上配置標準的載荷適配器,在實驗艙Ⅱ設置若干貨物氣閘艙,支持開展艙外試驗。相比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,從首次入軌攜帶載荷質量、體積、功率、數據傳輸率看,規模都在10倍以上。
林西強認為,一大批空間應用項目的開展,必將產生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應用價值的重要成果。鑒于空間應用項目的大量增多,在原空間應用系統基礎上,又增設航天醫學實驗、航天技術試驗等多個領域,調動國內外一切力量并行展開研究工作。并成立了載人空間站工程任務規劃專家委員會,全面負責相關空間應用項目的遴選把關。
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介紹說,航天員系統將圍繞制約人類長期航天飛行的主要醫學及人因問題,聚焦前沿理論和關鍵技術,從長期失重和空間輻射對航天員健康的影響與防護、航天員行為與能力、先進的在軌監測與醫學處置技術、傳統醫學航天應用等五個方向開展深化研究和創新性研究。同時開展載人登月及深空探測等方面相關研究,以獲取新發現取得新認識,為載人航天持續發展進行理論與技術儲備。
空間站任務中,尤其是空間站運營期,航天員必須完成大量的空間科學實驗、技術試驗以及有效載荷操作,學科專業眾多,跨度極大,對航天員的專業知識儲備和科學素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。因此,也必須從空間科學實驗、技術試驗所需專業的科研人員中選拔載荷專家,以滿足空間站任務的新要求。
執行過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陳冬說,對于去過太空的航天員來說,可以根據自己獨有的失重經驗提出包括程序優化、工具改進等建議。
陳冬說,空間站任務在軌飛行時間長,實驗項目會更多,希望自己通過加強學習,成為科研型航天員,可以獨立設計實驗,“將來在太空再去親手完成它,那種感覺一定非常奇妙。”